奥妙的肠道之自闭症篇/破解肠道密码 诊断儿童自闭症 2024-12-04 台湾 877℃ 0 图:(左起)黄永昊教授、苏奇博士及刘晓霖博士的研究团队,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自闭症检测工具,灵敏度逾九成,有望于明年面世。 编者按 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存在着100兆肠道菌和数百万个神经元,能够透过“肠脑轴线”来跟大脑双向沟通。专家认为,肠道和心理状态、疾病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被认为是“人体第二大脑”。 多年来,科学界致力研究肠道奥秘,发现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能从肠道入手,且几乎涵盖人类所有的年龄阶段,这或能为未来医学的治疗思路提供一定的启发。《港闻报》专访多位研究肠道的专家并推出系列报道,逐一介绍肠道对儿童自闭症、老年多发的柏金逊症、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对跨年龄群体的睡眠障碍的影响,希望让市民更加了解肠道,并会在饮食方面提供前沿见解,注重健康。 阻碍儿童发展的自闭症,经研究证实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密不可分,例如调节肠道微生态可缓解自闭症相关焦虑症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早前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自闭症检测工具,这也是全球首个、由本港研发的非入侵性自闭症检测工具,灵敏度逾九成,有望于明年面世。\港闻报记者 余风、吴东风(文) 何嘉骏(图) “最大的挑战是自闭症患者的征状可以很阔(差别较大),有些很轻微,有些很严重。香港很多患者需等待6至18个月才能有机会获见精神科医生,如患者年幼,例如只有两岁,医护人员未必可百分百肯定其确诊。现时只靠填问卷诊症,还需观察小孩发展至6岁才能了解是否确诊,对家长而言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中大医学院裘槎医学科学教授黄秀娟表示,眼见自闭症患者家庭面对的困境,推动了团队研发自闭症检测工具的决心。 患者肠道微生态缺多样性 中大医学院早前招募1627名有自闭症及正常儿童,分析两者的肠道微生态差异。结果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中,有四组不同界别的微生物群出现变化,包括古菌、细菌、真菌及病毒。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法治疗学系研究助理教授苏奇表示,健康孩童的肠道菌群发展得很好,里面的微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就像一个种满花的花园,而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则很差,就如花园里只有几棵草,别的什么都没有。”苏奇指出,自闭症儿童肠道的微生物环境,未能够为身体提供较多的功能,没办法帮助消化,更难以产生足够的小分子物质去影响其免疫及神经系统,这也令到自闭症儿童的病情更严重,甚至经常带有胃肠症状的原因。 “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有差异,个体的差异很大,如要克服,需构建一个足够大的数据库。”苏奇坦言过往各地都有类似的研究,但每次只有十数至数十人参与,样本量少,得出来的数据结果差别大,因而团队希望尽可能招募多些儿童参与此次研究。他透露在招募过程中遇上一定障碍,因香港整体人口比较少(与一些研究的地区相比),估计约有3万名自闭症儿童,而家长多会因私隐理由而拒绝参与研究。及后经与合作的精神科医生详细解释,并有合作的非政府机构帮助宣传,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历时三年半后,终于招募了1627名1至13岁的相关儿童作研究。 研究团队收集参加者的粪便样本,利用宏基因组测序进行分析,了解他们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再加上收集他们在饮食、药物或疾病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中有多种微生物(包括14种古菌、51种细菌、7种真菌、18种病毒)、27种微生物基因及12种代谢通讯路径出现改变。团队继而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组合31种跨界别及功能性标志物,开发出一种崭新且非入侵性的自闭症诊断工具。 抽样简便 灵敏度可达91% 苏奇续指出,以往已有研究显示分析肠道细菌或有助诊断自闭症,而这次研究是首次确认肠道内多种跨界别的微生物(包括古菌、真菌、病毒)、微生物基因及功能性通讯路径的改变均与自闭症相关,并证实利用31种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工具侦测自闭症,整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94%及93%。团队再利用医院及社区1至6岁年幼儿童队列进行独立验证,证实相关工具的灵敏度均可达91%。 “对小朋友而言,只留一个便便样本,其实是简单过带他去看医生,而医生还需利用数小时去访问及观察他。”黄秀娟欣喜地说,此研究是首个证实非入侵性肠道微生物标记检测自闭症,利用相关工具收集样本粪便后,再分析存在的自闭症风险。她透露近期已取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突破性设备认证,相关测试工具有望最快于明年推出市场。 上一篇 提升国安意识 特首办主任带队参观国安展厅 下一篇 透视镜/不要挑动矛盾\蔡树文 相关推荐 中国足球迈向世界杯!裁判马宁赴卡塔尔备战,受亚足联重点推荐_大洋洲足联_名单_研讨会 英超-阿玛德救主阿诺德灾难发挥 曼联2-2利物浦结束4连败_萨拉赫_禁区_纳纳 又帅又能踢,国足新援谈首次入选,球迷:这态度这颜值不该被嫌弃_归化_事情_名单 伊万大刀阔斧改革,海港队仅两将入选国家队,费南多出战成疑!_球员_中国_巴西籍 世预赛出现冷门,亚洲杯冠军卡塔尔难晋级,中国国足存希望_印尼_世界杯_积分 理想首发阵容:国足是否能在客场战胜沙特男足?_进攻_武磊_防守
图:(左起)黄永昊教授、苏奇博士及刘晓霖博士的研究团队,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自闭症检测工具,灵敏度逾九成,有望于明年面世。 编者按 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存在着100兆肠道菌和数百万个神经元,能够透过“肠脑轴线”来跟大脑双向沟通。专家认为,肠道和心理状态、疾病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被认为是“人体第二大脑”。 多年来,科学界致力研究肠道奥秘,发现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能从肠道入手,且几乎涵盖人类所有的年龄阶段,这或能为未来医学的治疗思路提供一定的启发。《港闻报》专访多位研究肠道的专家并推出系列报道,逐一介绍肠道对儿童自闭症、老年多发的柏金逊症、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对跨年龄群体的睡眠障碍的影响,希望让市民更加了解肠道,并会在饮食方面提供前沿见解,注重健康。 阻碍儿童发展的自闭症,经研究证实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密不可分,例如调节肠道微生态可缓解自闭症相关焦虑症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早前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自闭症检测工具,这也是全球首个、由本港研发的非入侵性自闭症检测工具,灵敏度逾九成,有望于明年面世。\港闻报记者 余风、吴东风(文) 何嘉骏(图) “最大的挑战是自闭症患者的征状可以很阔(差别较大),有些很轻微,有些很严重。香港很多患者需等待6至18个月才能有机会获见精神科医生,如患者年幼,例如只有两岁,医护人员未必可百分百肯定其确诊。现时只靠填问卷诊症,还需观察小孩发展至6岁才能了解是否确诊,对家长而言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中大医学院裘槎医学科学教授黄秀娟表示,眼见自闭症患者家庭面对的困境,推动了团队研发自闭症检测工具的决心。 患者肠道微生态缺多样性 中大医学院早前招募1627名有自闭症及正常儿童,分析两者的肠道微生态差异。结果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中,有四组不同界别的微生物群出现变化,包括古菌、细菌、真菌及病毒。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法治疗学系研究助理教授苏奇表示,健康孩童的肠道菌群发展得很好,里面的微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就像一个种满花的花园,而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则很差,就如花园里只有几棵草,别的什么都没有。”苏奇指出,自闭症儿童肠道的微生物环境,未能够为身体提供较多的功能,没办法帮助消化,更难以产生足够的小分子物质去影响其免疫及神经系统,这也令到自闭症儿童的病情更严重,甚至经常带有胃肠症状的原因。 “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有差异,个体的差异很大,如要克服,需构建一个足够大的数据库。”苏奇坦言过往各地都有类似的研究,但每次只有十数至数十人参与,样本量少,得出来的数据结果差别大,因而团队希望尽可能招募多些儿童参与此次研究。他透露在招募过程中遇上一定障碍,因香港整体人口比较少(与一些研究的地区相比),估计约有3万名自闭症儿童,而家长多会因私隐理由而拒绝参与研究。及后经与合作的精神科医生详细解释,并有合作的非政府机构帮助宣传,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历时三年半后,终于招募了1627名1至13岁的相关儿童作研究。 研究团队收集参加者的粪便样本,利用宏基因组测序进行分析,了解他们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再加上收集他们在饮食、药物或疾病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中有多种微生物(包括14种古菌、51种细菌、7种真菌、18种病毒)、27种微生物基因及12种代谢通讯路径出现改变。团队继而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组合31种跨界别及功能性标志物,开发出一种崭新且非入侵性的自闭症诊断工具。 抽样简便 灵敏度可达91% 苏奇续指出,以往已有研究显示分析肠道细菌或有助诊断自闭症,而这次研究是首次确认肠道内多种跨界别的微生物(包括古菌、真菌、病毒)、微生物基因及功能性通讯路径的改变均与自闭症相关,并证实利用31种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工具侦测自闭症,整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94%及93%。团队再利用医院及社区1至6岁年幼儿童队列进行独立验证,证实相关工具的灵敏度均可达91%。 “对小朋友而言,只留一个便便样本,其实是简单过带他去看医生,而医生还需利用数小时去访问及观察他。”黄秀娟欣喜地说,此研究是首个证实非入侵性肠道微生物标记检测自闭症,利用相关工具收集样本粪便后,再分析存在的自闭症风险。她透露近期已取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突破性设备认证,相关测试工具有望最快于明年推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