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屠海鸣:夏宝龙促香港工商界观大势有担当 | 来论 - 香港中通社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11月8日在深圳召开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希望大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重要回信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丰富内涵,共同建设美好香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好发挥作用。夏宝龙对香港工商界、企业家提出六点希望,其中讲到:“坚定支持特区政府落实长远发展规划,拓展发展新空间;坚守企业社会责任,为增进民生福祉多作贡献。”这是中央希望香港工商界、企业家要有长远眼光和大局意识,观大势,有担当。资料图片如何观大势?夏宝龙指出,就是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要看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大趋势;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三地优势、成为全球一流的“创新极”、“增长极”的大趋势;要看到“一国两制”的香港实践越来越精彩的大趋势。夏宝龙专门提到世界经济“东升西降”的新变化、新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速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以“金砖国家”为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3年,金砖国家佔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分之一,而七国集团经济体的比重降至29%。怎样有担当?夏宝龙指出,就是要把建设美好香港当作自己的责任、使命和不懈地追求,支持行政长官、配合特区政府拓展发展新空间、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贡献香港、造福市民的过程中,成就自我,促使基业长青。夏宝龙的上述寄语,言近旨远、微言大义,全面传递了中央对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关爱和期望;从香港经济社会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逻辑、实践规律和香港的发展走向,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应深入思考、坐言起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从大处着眼谋划自身发展夏宝龙强调:“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与香港发展、国家发展的关係,坚定对香港和国家发展的信心”,“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共同建设美好香港”。这是中央希望香港工商界、企业家要把自身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下、放在香港长远发展的坐标上认真审视,不能只打“小算盘”,算计眼前的蝇头小利,为此,应从思想上釐清以下两大问题:其一,国家和香港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机遇。夏宝龙又一次称讚以包玉刚、曹光彪、邵逸夫为代表的老一代“宁波帮”,以“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回报国家、反哺家乡,不仅在内地投资兴业,为内地输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就业岗位,还支持办学兴教,扶贫济困,发展公益事业,赢得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百姓、从内地到香港的普遍讚誉。夏宝龙说,老一辈香港企业家以赤子之心贡献国家、服务香港,每到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挺身而出,不图回报,坚定支持国家、支持香港渡过难关。正如夏宝龙所言,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未知的市场风险,霍英东率先投资内地;香港回归前夕,面对大批外资撤离的局面,李嘉诚果断“救市”。事实证明,他们不仅为国分忧、为港解愁,也为自身长远发展赢得了先机,奠定了基础。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期,“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主题,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应继承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传统,从国家和香港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发展,赢得机遇。其二,实际行动是建设美好香港的最好体现。夏宝龙语重心长地说,香港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就工商界、企业家而言,人们最看重的是“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换个角度看,“做”也是一种“说”的方式,表明了一种态度。如何“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夏宝龙特别强调:工商界、企业家不要当“评论家”、不要做“旁观者”,要当“实干家”、要做“行动派”。言下之意不能“只说不练”,也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而是要亮实招、展真招、出大招,投资香港、融入香港、发展香港。支持特区政府把“饼”做大夏宝龙希望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坚定支持特区政府落实长远发展规划,拓展发展新空间。”这是希望大家要以香港的整体利益为重,不能纠结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拖延、或妨碍香港拓展发展新空间。出席座谈会的香港工商界人士不少来自地产企业、行业。夏宝龙特别指出,北部都会区建设事关香港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长远发展;北部都会区建设得越快越好,香港工商界、企业家今后的发展舞台就会越广阔。然而,眼前的难题是,有一些土地暂时囤积在地产企业手中。如何使用手中的土地,这些企业各有各的想法。如果长期这样拖延下去,北部都会区何日才能建成呢。看看深圳的发展速度,从一个小渔村嬗变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仅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现在,深圳不仅经济总量全面超越香港,而且拥有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令香港望尘莫及。香港的地产企业应把这些土地拿出来建房屋、建住宅、建产业,在支持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同时,也调整自身发展策略,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而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囤积土地,给发展带来阻力。在香港,涉及到“大我”与“小我”、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问题,当然不止北部都会区“囤地”一事。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个月公布了2024年施政报告,其中,涉及到许多未来发展的经济和民生事项,牵涉不少利益关係,离不开工商界、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和响应。地域狭窄是香港发展最大的短板,长期“坐困愁城”,损失最大的是工商界、企业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今后还会有许多利益调整的事项将会涉及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夏宝龙深邃分析和反覆叮嘱,启示大家一定要谋长远、算大账、求共识,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把香港的“饼”做大。为增进民生福祉多做实事夏宝龙希望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坚守企业社会责任,为增进民生福祉多作贡献。”这是希望大家务实重干,把社会责任的承诺落在细上、落在小上、落在实上,真正支持行政长官,配合特区政府改善民生,共同做好民生大文章。比如“住房难”是香港的第一民生难题,李家超及第六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在公屋建设上不断有新举措,按照现在的进度,香港的公屋轮候期限有望从2021/2022年度的6.1年回落至2026/2027年度的4.6年,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这一工作的推进难度很大,涉及到用地、选址、施工,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等,在许多环节遭遇重重困难。工商界、企业家应以实际行动支持这项民生大事,既不能言行不一、徒有其表,也不能因噎废食、半途而返。又比如,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水电和燃气价格偏高,市民出行成本、小孩子教育成本都偏高,特区政府积极想办法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但许多行业不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如何求得一个合理的价格,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平等协商,相关企业应懂得“捨”与“得”的道理,寻求“最大公约数”。“以港为家”就是要真心为社会的民康物阜、河清海晏出力,解痛点、疏堵点、破难点、创新点。过往,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坚守企业社会责任,做了许多民生实事,赢得了中央的肯定,赢得了特区政府和市民的讚誉;未来,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家应认识到,坚守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关键时刻捐助善款、赞助活动,更体现在平常时日的点点滴滴。尽自己所能,帮助市民解决急难愁困,不仅需要“台上”发力,也需要“台后”和“台下”用力,只要大家真心解民忧纾民困,就会增强惠民生暖民心的实效。发展事关长远,民生连着万家。夏宝龙在香港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与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座谈,希望大家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传递中央期望,紧扣香港民心,顺应发展大势,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应身体力行,不负厚望!(本文作者爲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编辑:李明珠】